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时节,在常州市各地的田间地头,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农业“数字技术”为春耕备耕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大地春又回,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智能科技春耕图,为常州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画卷上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武进洛阳特色果品科技生态示范园内,总投入200余万元的15亩葡萄标准多层保温连栋大棚正在紧张施工中,据介绍,大棚将采用全电动控制,物联网数据监测、采集和分析,大棚土层下面采用潮汐管道,精准控制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含氧量和通透性。通过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将使棚内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在保质保量前提下,提前1个多月成熟上市,以增加亩均效益。
连日来,在常州经开区横林镇荻坂村高标准粮田里,来自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无人机为麦田播撒返青肥。据介绍,无人机1分钟即可为1亩田播撒化肥,效率比人工提高了几十倍。利用无人机等高效农业机械进行春耕生产已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新北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排排透明的玻璃房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这些都是配备了先进物联网技术的玻璃大棚,保温效果更好。”润土瓜蔬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徐佩星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了大棚的门。走进大棚,一片绿油油的色彩和扑面而来的暖意,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棚内除了大家熟悉的番茄、辣椒、茄子、生菜等蔬菜苗,还有草莓、西瓜、甜瓜等水果苗。大棚里的走道上方,屏幕显示室内温度为20℃,还有湿度、含氧量等数据也在屏幕上一一显示。“我们这个基地还配备了专门的锅炉房,一旦温度低于警戒线,我们就给它们开‘地暖’,保证幼苗的培育温度在19℃左右。”徐佩星指着大棚内的设备介绍,今年冬天给幼苗专门配备的“地暖”没用上,靠光照就已经能满足它们的温度需求。
藏粮于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农民上网、智能种地”的新型农耕景象已成为常州市农业发展新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