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公共服务

办事服务

公众参与

专题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我国种猪资源亟需摆脱“外国依赖症”
发布日期:2021-03-12  来源: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近年来,我国一直都是猪肉消费大国,且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逐年增长。2019年全球猪肉消耗量达1.009亿吨,其中我国就消耗了4486.6万吨,占比近50%,但我国种猪生产却长期依赖进口。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国家鼓励养殖瘦肉型猪,从丹麦美国等引进的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等品种,生长周期短,饲料转换率高,瘦肉率高,一时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养殖外来猪的旋风,我国饲养外来猪的数量急剧上升,其中,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3个品种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而随之带来的就是我们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大量消亡。据调查,我国特有的88种地方猪种中,85%左右的猪种存栏数急速下降,31 种处于濒危状态。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地方种猪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地方猪种生长周期长、瘦肉率低、饲料转换率也低如我市的二花脸猪,生长周期至少8个月、出栏体重却只有80公斤、且饲养阶段需要大量青饲料如苜蓿草等,对比引进的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等猪种,生长周期5个月、出栏体重达110公斤、饲养阶段全颗粒料,地方猪种饲养周期长、要求高却回报少,从市场选择来说,地方猪种并无竞争优势。而地方猪种的杂交改良,需要长期投入,且成本高、见效慢,短期内无法改变市场格局。

二、长期进口持续挤占地方猪的生存空间。

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口外国种猪数量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3364头,到2020年2万头,涨势迅猛,进一步遏制了地方猪种的发展,威胁国家种质资源稳定。我市是种质资源禀赋好的地方,“三猪一鸡”共有4个地方遗传资源,米猪、二花脸猪、红灯笼猪就占有88个地方猪种的三席,且均建立了保护区和保护场,近年来,省市县多级投入资金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但种群仍扩繁缓慢,数量较小,据调查,三个地方猪种的核心种群不足1000头,总量还不如一个外来猪种的种猪场。

三、外来猪种引进后快速退化。

在保持外来猪种繁育性上,我国仍有短板。引进猪种不断退化,导致反复进口国外优质猪种弥补缺口,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在种猪养殖水平方面,2019年,国内每头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为19.2 头,低于国外先进水平4-6头,差距非常明显。

我国种猪资源亟待脱离“外国依赖症”,对此建议:

一是加大本土种猪保护和开发力度,通过资金扶持、土地支撑、打破禁养区划定等限定及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本土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地方猪种的种质研究。

二是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优先选择一批兼顾经济效益及本土保护需求的地方猪种开展种猪种质优化,细化整体工作流程及规划纲要、时间节点,建立起有效的保种育种提效增质体系,系统完善地方猪种的技术储备及科学投入、市场推广和政策扶持。再在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推广至其他地方猪种。

 
[打印] [关闭]
 
主办: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行政中心3号楼B座3-4层   电子邮件:nyncj@changzhou.gov.cn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222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