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金坛区尧塘街道谢桥村的森农生态科技园,眼前展开了一幅江南园林画卷:精品花木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移步皆景,原地翻建的农房粉墙黛瓦。谢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国平穿着印有“尧塘园林”字样的工作服,拿着规划图介绍道:“目前,科技园二期项目正在推进中,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成既能满足农业生产加工,又能满足市民游赏休闲等需求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一花一木非一日长成,一屋一桥非一日建起。2018年,谢桥村入选常州市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区(点),被誉为“花木之乡”的谢桥村酝酿着新一轮发展劲势。然而30年前,因位于三县交界地带,这里曾是“三不管”的贫困村。
一、夯实发展基础,修建民心之路
谢桥村位于常州市金坛区尧塘街道东部,金武快速路穿村而过,便捷的交通区位成为谢桥村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更让周国平感到振奋的是,长达18公里的谢桥片区循环大道正从规划变为现实。循环大道将串联起区域内10个休闲观光点,20个自然村落,真正构建起片区内“小交通圈”。
“有一年我们家要建房子,砖瓦、黄沙、水泥等建材都是靠我和前来帮忙的亲戚从4公里远的地方挑运到村上的。房子还没盖好,肩膀上、手上却先脱了一层皮。”1991年,周国平担任村书记后便意识到解决百姓出行难题是发展的当务之急。但第一笔修路钱从哪来?周国平想到了“借鸡生蛋”。他以个人名义担保借钱,并带头捐款10万元,最终筹集到70万元修路资金。1994年,连接自然村的水泥主干道纵横交错,村民走在新修好的路上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近几年,全村花木销售遇到瓶颈。周国平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种植大户,找到了原因:一是全村大部分通向村民农田的道路普遍较窄,大车进不去,大型苗木运不出;二是全村一半苗木旱季的浇灌面临困难,小苗死亡率较高。周国平随即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用五年时间建成了全长18公里、宽6米的循环大道,解决了苗木运输难的问题,并配套亮化和绿化工程。投入600余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村民推广种植高档彩叶苗木,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周国平表示:“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放到今天都不过时。”
二、瞄准花木产业,开辟致富之路
过去,谢桥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出路在哪里?农民怎样致富?谢桥村将目光瞄准了国内花木市场。在担任村书记前,周国平已经是阅历丰富的花木经纪人,他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村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到外面去闯。”
尧塘花木开始走俏,仅谢桥村就涌现出花木经纪人200人。为把全村粮田改花田,周国平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承诺如果苗木卖不掉就卖给他。于是,谢桥村在常州地区率先进行农业转型,成为屈指可数的“无粮村”。70岁的花木种植户刘国芳就亲身经历了花木经济的兴起。他家有6亩地,原先过着夏收麦、秋收稻的生活。15年前,刘国芳把全部农田改种了花木,如今,他和老伴一年有接近8万元的纯收入。
通过现代新品种繁育、推广标准化栽培、配套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谢桥村花木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500余名花木经纪人不仅将谢桥村的万亩花木带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且还带动了周边镇村数万亩花木产业的发展。以谢桥村的花木产业链为基地,江苏尧塘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逐步成长为拥有园林绿化国家一级资质、全国花木行业一流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在北京、天津、青海、内蒙古、西安、山东、山西、吉林、新疆等地开设分公司,承接全国市场的大型市政与园林景观绿化工程。
三、凝聚乡贤力量,赓续人文之路
在谢桥村,口口相传着一个故事:一位读书人中榜为官后,为答谢养育他的父老乡亲,捐修了一座桥,方便两村来往,后人称之为谢桥。如今,谢桥村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新乡贤的支持,“有难大家帮,公事大家顶”成为风尚。
从远近闻名的花木经纪人到服务家乡的带头人,潘玉平始终心系家乡发展。2015年,谢桥村创建“常州市美丽乡村”,潘玉平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并捐资200万元用于浇路、建桥、驳岸、污水处理及村民房屋整修。长18米、宽8米的“乡村大舞台”是村里最具人气的文化活动场地,舞台建成后,潘玉平又自掏腰包,邀请浙江嘉兴越剧团来村里演出,为乡亲送上文艺盛宴。
越来越多的乡贤投身家乡建设的浪潮中。2013年,史伯平出资390多万元用于村中环境整治、健身广场修建、贫困户危房改造等;2016年,周国祥捐资100多万元修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皇塘庄村民广场,并免费向村民开放;2017年,张金兔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修建村民健身活动园,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
30年来,谢桥村相继获江苏省级生态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常州市小康家园示范村等称号。小康路上,谢桥村不仅收获了白手起家的致富经验,更收获了花木簇拥的美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