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浙江省淳安县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主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活动并作讲话。
会议指出,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增养殖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生产方式,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水面渔业的发展不但为解决“吃鱼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还在稳价格、保供应、农民脱贫致富和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新形势下,大水面渔业面临着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健全、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会议强调,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是加强水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举措,也是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就是要根据大水面生态系统健康和渔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渔业生产调控活动,促进水域生态、生产和生活协调发展。推进大水面渔业发展要弹好“协奏曲”,坚持好绿色发展、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质量兴渔、三产融合原则,走出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
会议强调,下一阶段要抓紧开展摸底调查,制定本区域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的大水面资源状况、承载能力确定相应生产方式,明确不同生产方式的适宜发展水域,促进大水面合理利用。要协调好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确保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不影响水域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强化大水面生态渔业科技支撑,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林业草原等部门,创新协同机制,加强执法监管,实现共建共治。力争到2025年,大水面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实现充分融合,渔业在水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明显提升,大水面生态渔业管理协调机制更加完善,优质水产品比重显著提高,产业链有效拓展延伸,形成一批管理制度完善、经营机制高效、利益联结紧密的生态渔业典型模式,基本实现环境优美、产品优质、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相得益彰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