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江苏省政府吴政隆省长来常视察耕地轮作休耕工作。吴省长冒雨来到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深入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基地,调研考察耕地轮作休耕实施情况,详细了解常规种植稻麦两熟投入产出、轮作休耕减肥减药、轮作休耕后水稻产量、品质、效益等有关情况。吴省长要求常州市在确保粮食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耕地轮作休耕,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善美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耕地地力,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真正实现“藏粮于地”,保障粮食在需要时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常州市委书记汪泉、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武进区政府及常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等陪同考察。
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20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试点,常州市是省内较早开展轮作休耕试点的市,实施3年来,共争取区以上财政扶持资金1881万元,开展了11万亩耕地的轮作休耕,在轮作休耕方式、补贴政策、实施管理等方面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减肥减药,提升耕地地力。据统计,2018年常州市全市粮油化学农药施用量2742吨较2017年减少6.73%,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化学农药施用量较2015年减20.6%;化肥用量55205.2吨较2017年减4.93%,有机肥施用量34868吨较2017年增9.43%,太湖一级保护区化肥用量2232.6吨较2017年减6.96%,有机肥施用量1013.9吨较2017年增6.31%。同时,通过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冬耕晒垡等,有效改良了土壤生态,提升耕地质量和肥力。2、缓解茬口矛盾,避免常年稻麦两熟晚种晚收问题。我市常年采取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水稻往往种的迟、收的也迟,既影响产量,又不利于一些优质品种的利用。实施小麦季轮作休耕,由于冬春季空闲,为后作水稻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水稻播栽明显提前,可在5月中下旬适期内播种,6月上中旬适期移栽,较往年提早10天左右。3、提高品质,增加效益。耕地轮作休耕由于肥药投入大幅减少,地力肥沃,种植水稻后不仅产量有保障,而且稻米品质明显改善,市场销路好,价格高,提高了种稻收益,一般亩水稻可增收300元/亩以上。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关于在全市整体推进耕地轮作休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常政办发﹝2019﹞30号)和《常州市整体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实施细则(试行)》(常农计【2019】9号)文件要求,有序推进我市耕地轮作休耕实施工作,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目标。1、全力完成全市66.61万亩轮作休耕任务。根据省文件太湖一级保护区、苏南运河沿线、优质品种种植受限等地区采取常年轮作休耕,其他地区三年轮作休耕一遍的要求,我市三年轮作休耕总任务66.61万亩,其中2018年17.28万亩、2019年26.83万亩、2020年22.5万亩,目前任务已分解落实到各辖市(区)。2、落实好补贴政策。市级财政在省级财政给予每亩补助100元的基础上,按照3年总额不超过3500万元的额度以因素分配、统筹协调、序时推进为原则进行补助。同时要求各辖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加大补贴力度,相应落实补贴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收益,并做好轮作休耕第三方核查验收等工作经费的预算。3、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耕地轮作休耕全过程进行监督核查,严格按照常州市耕地轮作休耕绩效管理目标,从管理、投入、产出、效果等四个一级指标加强耕地轮作休耕实施管理与绩效评价,确保我市轮作休耕实施质量和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