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常州市农业产业化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在努力奋进的道路上,又留下了新足迹。今年以来,常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超预期成效,其主要表现为“五个新”:
一是农产品加工型示范龙头企业创建有新气象。今年以来,常州市新增了1家省级“20强”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其中4家是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20家,净增加11家;新评定市级22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创建企业。今年市级层面,针对“20强”农产品加工型示范龙头企业创建,新创设了连续三年考核奖励新机制,凡年度综合考核合格的创建企业,可在下年度以项目申报方式,申请不超过20万元的奖励资金。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股改上市”有新进展。今年,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龙头)企业“股改上市”工作,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之一,启动实施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310”三年发展计划。目前,全市已有3家农业(龙头)企业挂牌新三板,有2家企业进入股改尽职审计调查,有1家农业(龙头)企业(立华牧业)通过IPO过会审核,拟在创业板上市,拟募集资金11.5亿元;还有1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另外,今年有两家农业(龙头)企业的2个农村“双创”项目创意在全省第二届农村“双创”项目创意大赛中获三等奖,市农委荣获省农村“双创”项目创意大赛优秀组织奖。目前“归雁经济”正在常州农村大地悄然兴起,必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三是农业产业化的“联农带农”机制有新突破。今年以来,已新建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还有7家正在积极筹备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各辖市区均积极引导、探索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范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了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丰富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探索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扶持方式有新创举。今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以优异的发展成果,获得省市现代农业发展“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项目共十六类、66个项目,其中:休闲观光示范奖补项目6个、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2个、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项目6个、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7个、三新工程项目1个、新品种审定项目1个、种质资源保护项目3个、生猪肉品冷链配送能力建设项目1个、特色优势农产品适度规模设施化生产项目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设施设备投入类)项目11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贷款贴息)项目4个、创意休闲农业提升项目1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收集点建设项目2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量奖补项目3个,知名农业品牌和开放型农业培育奖补项目11个,共获得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财补资金2800多万元。与此同时,常州市已探索建立了为农业企业服务的“农业保证保险”贷款,所产生的保险费和担保费由财政承担,企业银行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基准利率上浮15%,已累计发放银行贷款超过1亿元。还重点探索、创设了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目前基金初步规模设为1亿元,申报指南已经下发,三年时间内可随时申报,已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申报并入库。
五是常州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有新发展。以溧阳“一村一品”为代表的常州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今年又添新内涵、新色彩,不仅新增了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还积极组织25个以上"一村一品一店"村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到目前为止,我市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0个;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有望达20个以上。通过“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强“一店”、“一店”致富“一片”,起到了强村富民的积极作用;通过农产品上网、品牌提档,有效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