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以“融入一带一路,共建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江苏省蚕桑学会十二届二次理事会、省丝绸协会八届二次理事会暨江苏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无锡召开。
根据中丝协领导大会所作全国茧丝绸行情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生丝产量下降,中国丝绸在欧盟、美国、意大利、巴西、印度等国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而江苏凭着开创的一条富有特色的“丝绸之路”,近年来,茧丝绸产业不仅没有进一步萎缩,反面出现稳中略增的可喜局面:今年上半年江苏省生丝产量达到7277吨,同比增长4.51%;蚕丝被产量达到144万条,同比增长10.74%。
据预测,下半年,蚕茧和生丝价格将趋于理性、稳定,缫丝企业开工将恢复正常,全年生丝产量降幅有望收窄。出口方面,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外消费需求增长,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逐渐明朗,有望带动丝绸商品出口企稳回升。工业经济方面,原料贬值风险逐步消化,行业利润逐步回升,工业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5%以上水平。
在这样的行业形势下,就如何提高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丝协领导认为,对于茧丝绸行业而言,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量”与“质”的关系,在有一定量的基础上,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逐步转变,结合行业实际,围绕农-工-贸三个环节做文章。
就江苏来说,目前已经开创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丝绸之路”。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近年来,在“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围绕着“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增效益”的目标,努力克服土地、劳力等资源因素约束带来的影响,在新蚕种培育,蚕桑新技术创新、省力化机械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二是优势产区集中,优质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目前,全省蚕桑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主要分布在盐城、南通、徐州、宿迁等主产区,全省桑田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年饲养蚕种100万张左右,年产蚕茧4万吨左右,蚕茧产量全国排名第四,其中能缫制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优质蚕茧产量全国第一。三是亩桑综合效益全国第一。主产区亩桑综合经济效益普遍超过8000元,部分重点产区形成了一批亩桑收入超万元的专业大户,江苏蚕桑亩均效益全国第一。四是生产模式多样。分别形成了以海安为代表的蚕业家庭农场模式,以射阳为代表的养蚕专业大户模式,以东台为代表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初步实现规模化效益。五是龙头带动作用更加明显。鑫缘、富安等茧丝绸龙头企业将科技创新研发渗透到茧丝绸产业生产、销售及服务全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上下游联动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建成了一批优质蚕茧生产示范基地,夯实了丝绸产业的原料基础,成为我国茧丝绸产业链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品牌质量优、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首批农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无锡市副市长陆志坚、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周常青、江苏苏豪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正喜、省蚕种所所长陈怀锅等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
各省辖市蚕桑管理部门、蚕种场、主要丝绸企业负责人、丝绸协会会员单位等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