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常州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被列入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一年以来,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全市农机化发展新常态,通过实施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常州水稻高产栽培和农机工业制造的优势,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动集成技术标准化,引领常州地区水稻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模式的建构,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建氛围更加浓厚。
我市成立了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农委和市质监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农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辖市区农林局分管领导任成员。技术小组由市农委总农艺师任组长,市、县(区)农机农艺部门技术专家任成员。由市农委和市质监局牵头召开了“常州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启动会议”,明确了领导小组、技术小组的工作职责,以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加强了部门间的统筹与协调,强化了序时推进力度,确保项目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及有关新闻网站对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如“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标准化防病治虫”、“水稻无土水卷苗育秧新技术”等信息,被常州日报刊用,同时今日头条和江苏新闻网都进行了转发。
二、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按照示范区创建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市制定了《常州市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初步建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体系,围绕水稻生产育秧、耕翻、种植、植保、施肥、收获、烘干、秸秆还田等环节,组织全市农机农艺技术骨干组成多个标准制订团队,新制订了《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技术规程》、《机插水稻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操作技术规程》、《稻谷产地低温烘干技术规程》、《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技术规程》、《机插水稻全程机械化精确施肥技术规程》、《麦茬水稻机械化旱耕水整技术规程》、《水稻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规程》、《水稻全程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15项,召开了6次标准专家评审会,审定通过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12项。在全市范围扩大了项目影响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施肥、植保等薄弱环节农机农艺技术试验示范效果显著,建成了样板,补齐了短板,完善了模式。
三、创建模式不断创新。
一是坚持层层示范。示范区建设契合辖市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市、县(区)、乡农机农艺部门及农机经营主体协作配合,整体推进。2017年各辖市区组织开展水稻不同机械化生产环节的现场演示观摩培训会6次,参训人次达800人次以上。二是机艺深度融合。加强载体建设,搭建交流合作、技术熟化、和项目实施平台。形成了农机、作栽、土肥、植保等技术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共赢,定期会商的工作机制,推动技术规程由“整条”向“整套”转变。三是紧密联系群众。注重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农机化技术标准试验示范,深入村、组及大户走访调研,密切联系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使得水稻全程机械化标准体系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
四、下一步打算
2018年将在市农委统一部署下,通过与辖市区农林部门的对接,在溧阳市上兴镇、南渡镇和埭头镇,金坛区的指前镇、朱林镇,武进区的前黄镇共6个乡镇,总计规划6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片,用于验证、示范和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农机操作、作业质量和农艺措施的标准化。完善水稻全程机械化各环节技术标准,并升级为常州市地方标准。开展技术培训和观摩,集成各环节技术规程,组织专家认证。总结形成《稻麦轮作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手册,集成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