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害是一类持续性危害的农业有害物,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目前,杂草防治几乎完全依赖于化学除草,过度使用化学除草剂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杂草种群演替、难除杂草时空、残留要害、环境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6月6日,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我国杂草危害问题及对策》咨询项目中期总结及绿色生态控草技术现场培训会在金坛区举行,包括中科院方精云、陈晓亚两院士在内的近百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金坛,客观总结项目进展情况,共商绿色生态控草大计。与会人员参观了金坛稻麦科技示范中心绿色生态控草新技术示范现场。
从2009年起,金坛区植保植检站就开始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茶树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通过几年努力,探明了江苏主要茶叶产区杂草种类,编写了《江苏茶园杂草名录》和《江苏茶园杂草简明识别图册》,建立了完整的江苏茶园杂草植被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江苏茶园杂草多样性特点、群落数量特征和区域性差异等研究成果,集成推广了间作白三叶草间作和稻草覆盖生态控草等新技术。近10篇科技论文发表于《植物保护学报》、《生态学杂志》、《江西农业学报》等中文核心专业期刊上。2014年,该项目研究成果荣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金坛区植保植检站成为全国唯一上榜的县级第一完成单位;孙国俊站长应邀在当年举行的“杂草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杂草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上作主题报告。
从2010年起,金坛区植保植检站又同时参与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等项目的试验研究,调查明确了金坛稻麦轮作区稻田、麦田杂草种类、发生危害特点与生态关系,探明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制田杂草发生危害的影响,试验研究的稻田2次封闭除草技术、麦田封闭除草技术大面积推广,亩均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量达4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机插稻田、麦田杂草减药防除效果,明显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压力,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多篇科技论文发表在《应用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杂草学报》等中文核心专业期刊上,令业内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