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坛区上下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麦秸秆还田、水稻集中育供秧、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扎实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全力克服移栽、分蘖期灾害性天气影响,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实现了灾年丰产,巩固了稻麦“亩产吨粮县”创建成果。2016年是“十三五”现代农业及粮食生产转型的开局之年,各地要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紧盯市场需求、创新服务举措,大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清洁化生产,因地制宜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产能稳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实现水稻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主要工作与措施围绕以下九点:
一、优化品种布局,提高良种覆盖率。粳稻主推武运粳23号,搭配武运粳31号、武运粳30号,糯稻主推镇糯19号。各地要认真做好主推品种的宣传、推荐和示范种植;按照优化布局的要求,努力推进同类型、同品质的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为统一管理创造条件;进一步做好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食味高产品种的示范种植工作,为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品种支撑。同时,要提醒广大农民尤其是集中育供秧组织提高风险意识,从正规渠道采购商品化良种,杜绝使用自留种;在优质食味品种的种植上,要按照谨慎的原则,从小面积开始,摸清其生长特性、综合抗性后,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以降低生产风险,切忌盲目规模化种植。站在稻麦周年高产的角度,加速筛选适合本区种植的迟熟中粳类型品种,最大限度地缓解季节矛盾,优化稻麦茬口衔接,稳步推进稻麦全年高产高效。
二、加强基地建设,提升集中育供秧能力。认真制定集中育秧发展规划,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建设高标准集中育秧基地,不断扩大集中育秧规模。通过加强政府引导,调整补贴政策,改变部分地区集中育秧“小而散、小而弱”的局面,进一步优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布局,既要避免“小而散”,又要避免“大而远”,实现集中育供秧基地数量充足、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目标。力争2016年全区秧田面积3亩以上(育供秧规模1万盘以上)的育秧基地数量达到50个,总秧田面积超过1000亩,集中育秧供应大田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其中,秧田面积10亩以上(育供秧规模3万盘以上)的高标准集中育供秧基地数量达到35家,总秧田面积超过850亩,供秧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区秧田面积10亩以上的高标准集中育供秧基地数量达到60家,集中育供秧占比达到80%以上。突出重点,以补促建。支持集中育供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先进育秧物资、装备实行补贴。大力推广以基质育秧、流水线播种、暗化出苗、无纺布覆盖、硬地硬盘育秧、工厂化育秧等成套育秧技术,提高育秧水平和育秧效率。规范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育秧技术培训指导,切实提高集中育秧秧苗素质和秧块质量。
三、注重装备提升,推进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提前摸清种植意向,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水稻精确定量、机插秧、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高产配套技术推广,减少粗放直播稻种植,同时,大力推广育、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着力推进全程机械化施肥,提高施肥效率,重点推广栽插施肥一体机、便携式喷肥机、简易撒肥器等先进适用施肥机械;着重高效植保,大力推进高地隙植保机械的运用及普及,提升植保防治效果,提高生产水平,不断推进水稻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
四、强化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继续实施部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加强农企对接、示范宣传,适度发放补贴,努力促进配方肥下地,同时进一步优化肥料运筹、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大力推进植保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病虫草情监测,提高预测预报精准度,积极研究和示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和农药减施技术,合理减少农药总用量,普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绿色防控比重达到80%以上,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五、加强宣传引导,改进薄弱环节。一是提高机插质量,夯实高产基础。一要及早翻土晒垡,提高整地质量水平;二要适龄足穴适苗早栽;三要提高机手技能,规范服务行为,确保机插作业保质保量。二是科学水浆管理,合理调控群体。掌握“薄水浅插、寸水活棵(返青)、浅水分蘖、适时露田(秸秆还田田块分蘖前中期,通气排毒,促进根系下扎)、及时搁田(分蘖后期)、干湿交替(拔节至收获前7-10天)、以水调温(抽穗扬花期防高温热害造成花粉败育、灌浆期防低温冷害造成青枯)、断水干田(收获前7天)”的水浆管理原则,尽可能地减少用水量,节约水资源。三是“三看三定”,因苗施好穗肥。一是看叶色定施肥时间,即叶色早褪淡早施,适当多施;晚褪淡晚施,适当少施;不褪淡不施。二是看拔节定施肥次数,即对于拔节前叶色褪淡的,分促保花肥两次施,促花肥在叶色明显褪淡时施,保花肥在拔节后叶色转淡时施;拔节后叶色褪淡的,在叶色褪淡时施一次促保兼顾肥,用量相对于分两次施的酌减。三是看群体定肥料用量,正常群体亩用纯氮8-10公斤,群体小适当多施,群体大适当少施。
六、强化示范展示,促进新技术应用。加强区稻麦科技示范中心建设,示范推广产量潜力高、稳产性好、食味品质佳、综合抗性强的稻麦优质新品种;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展示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充分发挥基地的宣传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强化专家挂片指导制度,推进乡镇技术人员蹲点驻村,促进关键技术措施普及到位。重点示范推广水稻微喷灌基质育秧、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秸秆还田、病虫草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提升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水平。
七、密切关注天气,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一是及早制定预案。针对水稻生育期间多发、重发、易发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涝灾、重大病虫害等灾害及早制定预案,提升抗逆应变能力。二是完善灾害响应机制。灾害发生时,及时并深入开展调查,发布救灾技术意见,灾后成立恢复生产工作指导小组,指导救灾工作,恢复灾后生产。同时,加强相关抗性品种的筛选,开展适宜播期、栽培方式、肥水运筹以及生物试剂调控等配套技术研究,集成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减轻因灾损失。
八、注重立体种植模式,助推品牌建设。一是积极示范推广立体种植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生产模式及思路,整合种植和养殖技术力量,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试点推进稻鸭共作、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虾共作等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打造一批稻田种养结合技术典型。二是注重水稻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配套技术的集成。加强水稻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试验一批,推广一批,应用一批,逐渐使绿色可持续生产配套技术成熟化,标准化,为水稻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三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努力实现基础设施、技术模式和生产管理的标准化,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化肥统配统施等新型服务,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的主力军作用,提升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粮食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的转变。
九、提升服务质量,加快技术推广普及。一是积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结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稻麦农机科技入户、职业农民培训(育)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农场主、规模种粮大户、合作社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服务指导的针对性,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益。二是精心建好农情监测哨。在水稻苗情、病虫草情、土壤墒情和种情的监测上更加注重针对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加强对监测数据的采集调度和分析,为及时分类指导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农情数据在生产实践中的预判性和指导性意义。三是强化“新媒体”技术宣传。广泛运用网络、微信、微博、QQ、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将水稻生育期间的天气信息、苗情信息、生产技术意见等第一时间传递至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因时、因地、因苗技术指导到位率。四是加强典型模式示范。鼓励引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领建、创建水稻转型升级典型示范方,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同时,在生育关键时期,组织不同层次现场观摩,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我区水稻生产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