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市种植业生产不平凡的一年,夏熟小麦生产遭受了4月28日特大雹灾侵袭,秋熟水稻生产遭受了6月中、下旬两次洪涝和11月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面对灾情,全市农技推广人员紧紧围绕“吨粮市”创建目标,在抗灾救灾斗争中奋勇争先,迅速制定抗灾应变措施和调集种源,指导农户补栽补种,全年粮食生产夺取了丰产丰收。据统计部门数据,水稻单产643.49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获得全省“十三连冠”,小麦单产356.9公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实现了稻麦亩产“吨粮市”目标,全市粮食平均单产连续2年超千斤水平。
近几年来,我市粮食生产通过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建立农业“四哨”情报站,开展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等,农机农艺相结合,培训观摩相融合,促进了粮食平衡增产。从技术角度分析我市实现“吨粮市”目标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良种良法结合,产量水平逐年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高产创建、农业三新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在水稻品种利用上大力推广武运粳23号、武运粳31号、武运粳30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5年累计推广面积450万亩;推广扬辐麦4号、扬麦16号等优质专用新品种,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25万亩;实现了良种覆盖率达99%。在配套技术上,重点推广应用水稻微喷灌旱地集中育供秧技术、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机械条(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稻茬油菜免耕摆栽和“油蔬两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全市机插水稻面积达到了85%的水平,机插率全省第一;水稻硬地多形式育秧新技术全省领先,得到省农委的肯定,并连续多年在常州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全市小麦机械化播种面积扩大至9.25万亩,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6%,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比例达80%。
2、高产万亩示范片与新技术展示相结合,单产获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部、省级稻麦万亩示范片180个,市级百亩丰产方240个,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高产创建总面积220万亩,覆盖全市20多万户农户,涌现了一批小麦亩产450公斤、水稻亩产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溧阳和金坛连续3年被列为省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县,溧阳还被省农委确定为粮食高产模式攻关示范县,金坛区指前镇和武进区前黄镇已连续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整镇制高产创建示范区。同时,2014-2015年,常州市开展了粮食“四主推”技术展示工作,建成8个稻麦新品种展示基地、12个新技术展示基地和6病虫草防控技术研究基地。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取得增产效应。
3、病虫预测预警与绿色防控相结合,粮食品质获得提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粮食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由市、辖市(区)、乡镇植保农技部门为纵轴,村(组)、生产大队、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横轴的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病虫害监测信息能及时汇报、迅速反馈。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基本建成,全市植保部门共有专职植物检疫员20名,各乡镇从事病虫害测报人员50余名,已登记在册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有275家,从业人员10633人,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病虫害专业防控队伍。防控物资装备初具规模,全市植保机械保有量达到12682台,其中大中型防控机械4244台。目前,全市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6.6%,绿色综合防治覆盖率90%以上,病虫害危害损失已经控制在2%以内。
4、专业化合作组织与种田大户相结合,稳粮增效活力持续。
到目前为止,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有1086个,流转土地达19.8万亩,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360家,承担了全市60%以上的农田作业任务,粮食生产机械化由过去的耕、种、收环节扩展至烘干、加工全过程。2015年全市依托农机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建成规模化集中育供秧示范点184个,建设面积约3000亩,可供近40万亩大田机械化栽插,乘座式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1504台,机械育秧流水线197条。以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为平台,通过基质料替代营养土、微喷灌旱育秧替代人工浇水育秧、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替代人工播种、高速机栽插替代手扶机栽插、硬地硬盘旱育秧替代软盘肥床水育秧为主体的“五替代”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全面提高了我市水稻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促进了全市水稻平衡增产。
5、中央惠农政策和支农项目相结合,农民种粮积极性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向农民发放中央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种粮补贴共计11.46亿元,惠及面积2653.79万亩次,通过实施种粮补贴,有效保护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总面积保持稳定。同时,通过省市县三级财政支农项目的实施,累计投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吨粮市”创建、“四主推”示范、重大病虫害防治、小麦“一喷三防”、种子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5年累计达2.28亿元,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推广,保障了我市粮食供给和安全,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