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交流总结2015年度全市土肥工作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早谋划部署2016年工作,12月30日,常州市农委组织召开了全市土肥工作交流总结会,各辖市、区土肥站(农技推广站、农服中心)负责人及土肥技术骨干参加会议。
会上,各辖市区重点汇报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等部省级项目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交流了省、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情况;探讨了今年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实施情况;并对即将开展的2016年拟实施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申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
会议认为,2015年度我市土肥工作可圈可点,亮点纷呈,在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节本增效显著。2015年我市围绕“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继续补充完善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示范等基础工作,共采集检测土样863个、植株样72个,完成肥料利用率、配方校正等试验21个,制定水稻配方7个、小麦配方8个、油菜配方3个,总计推广配方肥3.1万吨。全市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约196万亩,包括小麦77.5万亩、油菜14.7万亩,水稻103.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在稻麦油上的推广率分别达到93%、88%、80%,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节能减排。二、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效果。2015年我市共争取部省级财政资金295万元,建立了3个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集成推广商品有机肥、绿肥翻压还田及水肥一体化等培肥改土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通过项目带动,全市推广商品有机肥11300吨,绿肥种植12500亩,探索性开展水肥一体化试验2个。通过整合推广多项技术模式来加大培肥养田力度,真正做到藏粮于地。三、全市耕地地力监测网络初步建成。根据《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要求,按照省、市、县1:2:3比例,本年度我市高标准建设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8个,并鼓励县级新建耕地质量监测点6个,至此我市共有13个省级、28个市级、21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初步形成层次公明、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有效的监测。四、全面完成了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2015年度,按照省委与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的《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规范》等文件要求,我市农业部门继续开展对国土新增补充耕地进行质量评定。截至12月底,已完成128个补充耕地质量项目现场勘查工作,涉及地块395宗,总计面积741.547公顷。通过综合考虑立地条件、剖面性质、理化性状、障碍因素及灌排条件等因素,对其中不符合基本农业生产条件的项目地块提出整改意见,对符合基本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块进行地力等级评定,并提出培肥改良措施,保证了我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会议对2016年土肥工作做了及早的安排和部署:一是要以省市项目为抓手,促进全市土肥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2016年要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项目的实施,研究和探索科学施肥、节约施肥、生态施肥集成技术和规范,突出商品化有机肥在多种农作物上的推广应用,研究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生产上应用水肥一体化的技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二是要建成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长期、定点对不同农作物生长的地力和环境进行有效监测,为生态型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继续做好全市补充耕地质量的评定工作,与国土部门联合制定全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全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模型,统一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我市补充耕地能达到农作物生产的基本要求。
|